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文汇报》理论版刊发高等教育研究所赵军撰写的文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加快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时间:2024-05-28浏览:135来源:高等教育研究所作者:赵军摄影: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加快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更好地发挥基础、先导和支撑作用,培养伟德体育_伟德国际手机1946-在线*平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人才输送的主力军。根据教育部2023年数据显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有1239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91%。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地方高校承担着面向区域产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开展技术研发等使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中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及高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明确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
  
新质生产力以关键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为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加速进化,在重塑社会组织结构和现代产业的同时,衍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生产关系,劳动资料亦愈加智能化。从创新链、产业链的人才需求角度看,既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也需要大量能掌握关键和颠覆性技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由颠覆性技术改造的现代产业领域,强调掌握复杂技术集成技术的人才培养导向,主要特征体现在:对数智技术及其进化规律有清晰的认知,掌握关键颠覆性技术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能应用数智化高精尖设备进行生产,善于捕捉和解决技术问题并开展技术研发,具备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关键和颠覆性技术对岗位新需求的催生,以及在技术实践活动中面临技术伦理困境时能采取正确的行动等。
 

 

构建跨学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的突破、认知的拓展、知识的累积、范式的转变等都会对学科知识体系发生作用,但因为学科的无形疆界,亦即托尼·比彻隐喻的学术部落,常使单一学科的知识生产沿着固有的学科规训展开,而无法及时回应因技术变革引起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面临复杂技术问题时,单一学科知识更显无力。地方高校跨学科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指向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塑造。国外大学可借鉴的方式包括:一是创设跨学科机构,如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为推进与市场需求对接,在不同院系之间创立多个校企合作型跨学科教育
中心并构建相应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二是设置跨学科专业,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面向职业需求打造的专业均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三是构建跨学科课程矩阵,美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大学前两年跨学科选修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七大学科课程;四是实施跨学科项目,如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跨学科企业计划,企业全程参与该校所有由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认可的工程技术项目教学三个审查周期。 

创新专微融合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新技术的迭代加速使岗位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专业知识体系下培养的技术人才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20202022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由2.97千亿元增长到5.42千亿元(增长82%),到2025年上海在高端装备、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形成亿万级产业集群,相关领域亟需短期内形成人才集聚效应。面对人才供需困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探索形成了专微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设了区块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29微专业专微融合是指地方高等院校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和岗位新需求的持续催生,基于跨学科理念,在传统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微专业模块而形成的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和教育教学模式,旨在及时回应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推进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耦合与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
微融合主要特征:一是校企以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共同完成一体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其中专业教育由学校主导实施,微专业则由行业企业基于校企合作框架主导建设实施;二是专微融合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三是专业与微专业是有机统一体,专业重在宽口径”“厚基础微专业强调聚前沿”“重实践”“精技术


推进数智化教与学模式革新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大模型等技术推动教育教学范式的变革,特别是其在赋能差异化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资源融合等方面具备极大潜力,为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近年来,许多高校对数智化教学及学习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比如澳大利亚的网络探究Web Quest)教学模式;韩国的学习动机指标系统;美国、日本等国发展在线沉浸式教学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国内较早开发了AI助教系统,加强学生基于问
题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数智化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是通过数据和算力精准整合推送学习资源和识别学生学习状态,构建个体认知地图,实现从批量流水线式育人转向个性化育人;二是通过真实技术问题和数字孪生平台创设,营造真实生产环境,促进深度学习;三是通过虚拟现实解构技术并呈现技术产生的过程,突破传统基于技术的表现样态从技术外部展开认知的教学路径,加快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进程。 

打造技术创新育人生态系统
  
从外部发生机制来看,现代技术的革新突破和新型人才的培养需依赖多主体协同场域的构建。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通过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形成四螺旋模式,其特征是聚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技术问题,加强科技创新、产业需求、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融合,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推进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格局。要聚焦区域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形塑政校研企人才培养共同体;创设校企共建前沿技术创新研究平台,校企共同凝练真实生产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学生进平台、进项目,科教一体协同育人;打造跨界师资队伍,加强跨学科、跨校企的教师团队,针对技术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形成师生全过程、沉浸式、共参与的团队育人机制。

原文链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加快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